近年來,患腦血管疾病的年齡呈逐漸降低趨勢,為減輕幸存者的致殘程度,最大限度的發揮患者的殘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給患者和家屬提供正確的康復教育是關系到患者康復的重要工作。
1、物理治療
當病人住院后,康復醫師應對病人進行一個仔細的檢查,其中包括家
庭及工作背景。然后詳細評估身體的感覺、肌力、動作的模式、平衡、協調功能、步態、疼痛關節活動度等。最后確定治療目標、制定治療計劃盡量使病人達到最高獨立能力。
腦卒中恢復中期的主要治療目的是以加強協調性和選擇性隨意運動為主,并結合日常生活活動進行上肢和下肢實用功能的強化訓練,同時注意抑制異常的肌張力。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重點應放在正常運動模式和運動控制能力的恢復上。相當一部分偏癱患者的運動障礙與其感覺缺失有關,因此,改善各種感覺功能的康復訓練對運動恢復十分重要。
偏癱肢體上肢和手的康復應當重視偏癱患側手臂的功能訓練,在日常生活活動中,不能忽略偏癱側上肢和手。
在進行偏癱側上肢功能性活動之前,必須先降低該肢體的屈肌張力,通過緩慢、持續的牽伸屈肌,可以明顯降低上肢屈肌的張力,但效果持續時間短,可重復使用該方法。另外,主動或被動進行肩胛骨的前伸運動也可達到降低上肢屈肌張力的目的。偏癱側手遠端指間關節的被動后伸、偏癱側手部的冰療、前臂伸肌的功能性電刺激或肌電生物反饋均有助于緩解改肢體的高屈肌張力,改善手的主動運動,尤其是伸腕和伸指活動。
下肢的治療性活動,當偏癱側下肢肌張力增高和主動運動控制能力差時,常先抑制異常的肌張力,再進行有關的功能性活動,下肢肌張力增高主要為伸肌,因此在治療時應以促進下肢的屈肌功能恢復為主(如脛前?。?。
下肢行走功能非常重要,如果患者踝背屈無力或足內翻明顯,影響其行走,可用彈性繃帶或AFO使其患足至踝背屈位,以利于行走,休息時可將其去除。對于老年體弱者,可根據其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手杖或步行架。如果患者腦損害嚴重,同時合并其他功能障礙(如認知功能障礙等),影響了肢體運動功能恢復,使其無法行走時,可使用輪椅,以減輕其殘障的程度,在患者出院前,治療師應教會患者及其家屬如何進行床椅轉移和輪椅的使用。
我科在開展腦血管病后遺癥康復的同時對于急性期病人開展早期良肢位擺放的教育,減少肌肉萎縮及關節脫位,為以后的康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病情穩定后立即開展早期康復,早期康復為患者抓住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更大程度上促進了患者功能的恢復,減少后遺癥的產生。促進患者回歸家庭、回歸社會。